Collaborate with one heart to achieve strength, and focus on the heart to achieve success
Latest news from Liying
We always listen to your voice, can you hear our voice?
Home Latest News > News updates
骆铁军:钢铁行业“十四五”应重点关注四方面问题

12月1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上海召开的2021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指出,面对新冠疫情,中国钢铁行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钢铁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成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钢铁行业整体表现也好于预期,呈现出“高需求、高产量、高成本、有效益”的特点。骆铁军表示,展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钢铁行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从供给端分析,我国钢铁产量在需求带动下预计还将高位运行,而且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钢材进出口将恢复常态。随着市场对铁矿石炒作预期的消化和现实兑现,铁矿石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铁矿石、废钢、焦煤价格持续高位,也将支撑钢材价格呈现水涨船高的态势。高成本将严重压缩钢铁企业利润,钢铁行业要维持今年效益水平有较大难度。

骆铁军强调,“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要重点关注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理性认识今年的钢铁需求和未来产能规模。今年钢铁生产及消费是“非常态”。今年钢铁产量的高增长完全是需求拉动的结果,当前的钢铁产能不存在过剩问题。但5-10年看我国到底需要多大钢铁规模,这不仅一直是国内钢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外同行关注的问题。今年的“非常态”得益于国家应对经济下行采取的特殊刺激政策,疫情影响逐渐消除后,刺激政策将逐步回归正轨,钢铁需求还是会回归原有发展规律,将会呈现有升有降的运行走势。因此,不应将“非常态”生产及消费作为测算未来钢铁需求规模、生产规模的主导性依据。而且即使是需求有增长,今年钢铁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提高冶炼效率、添加废钢等技术手段,靠现有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此外,钢铁规模越来越面临环境和生态约束,我国的环境已难以承受钢铁产量继续大幅增长。国际环境也不允许中国大量出口来消化钢产量。

二是要破解铁矿石价格高企难题。进口铁矿石长期处于高价是钢铁企业诉求最多、行业关切最多和社会舆论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影响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供应稳定的核心因素之一。12月18日,铁矿石普氏指数达到164.15美元/吨,比年初上涨70.95美元/吨,涨幅76%,创近9年来新高。自11月初以来最近1个多月上涨了45.1美元/吨,占全年涨幅的63.6%。特别是12月份以来的14个交易日上涨了31.1美元/吨,占全年涨幅的43.8%,上涨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已偏离供需基本面,大幅超出钢厂预期,资本炒作迹象明显。必须从增加铁素供给、建立新的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规则和进一步加强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加快解决铁矿石相关问题,构建我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安全支撑体系。

三是要促进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长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结构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2015年后,我国钢铁行业CR10始终徘徊在35%左右。导致钢铁行业在上下游议价、化解过剩产能、市场有序竞争、行业平稳运行、产业布局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既缺乏掌控能力,又缺乏自律能力,严重制约钢铁行业健康发展。首先,兼并重组既要为企业提高话语权,更要为行业为国家提升产业链安全提供支撑,要把企业利益与行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即为企业谋利,更要为行业谋利,延伸解读就是为国家谋利。其次,要推动更多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未来仍需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推动和鼓励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牵头实施重组,处理好集中和市场的关系,形成不同区域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最终完成国家产业政策设定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目标。

四是做好“碳达峰”准备,努力推进“碳中和”。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将面临绕不开的挑战,必须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今年以来,欧盟在“绿色新政”框架下发布了低碳经济路线图,为实现欧盟“碳中和大陆”目标,欧钢联提出了两条主要技术路线,分别是基于过程控碳的“直接碳避免”技术和末端治理的“智能碳使用”技术。此外,欧盟还推动碳排放交易机制改革,欧盟委员会提出将最先在钢铁、水泥和电力领域,向气候问题处理不利的国家征收碳边境调节税,预计于2021年发布。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降低碳排放总的方向和欧洲是一致的,即“直接碳避免”和“碳使用”,与国外在降碳上的努力处在相同的起点上,只有行业形成统一共识,形成压力,推进速度才能加快。

资讯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资讯编辑:021-65107813